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动态 / 正文

研学大圆祥 赋能思政课 争先教学赛

作者:向婷 审核:候典芬 终审:李亚军 发布时间:2025-06-23 18:46:11

为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创新教学形式,6月21日,365英国上市公司比赛指导工作室组织教师赴重庆大圆祥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微课录制”双轮驱动模式,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思政课堂“新”起来。


研学探秘:在文物中触摸历史脉搏

上午,教师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梭于博物馆的“巴蜀古建”“传统家具”“匾额楹联”等展厅。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文物,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感悟文化底蕴:精美的明清木雕、斑驳的科举匾额,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巴渝地区的历史积淀与工匠精神。

碰撞思想火花:在“家风家训”展区,教师们围绕“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观”展开讨论,提出“将文物故事转化为育人资源”的创新思路。

积累教学素材:教师们纷纷用手机记录文物细节,为后续课程开发积累案例,感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微课录制:让文物“开口”讲思政

下午,教师们以博物馆为“移动课堂”,结合上午的参观感悟,分组录制主题思政微课。镜头前,教师们化身“文化讲解员”与“理论传播者”,将文物与思政深度融合:

主题多元:有的以“清代木雕纹样”为切入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有的以“家谱中的家国情怀”为线索,探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有的聚焦“抗战时期巴渝民居中的红色印记”,讲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形式创新:教师们充分利用博物馆场景,通过“文物特写+理论阐释”“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微课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

教师感悟:在实践中学,在创新中教。

活动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历史文物是思政教育的‘富矿’!”德法教研室田婷婷老师感慨,通过实地观察,她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理解,并计划将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微课录制倒逼我们创新教学。” 青年教师李洁老师坦言,从“课堂讲授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让她意识到思政课必须“接地气、有生气”。

未来展望:以研促教,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365英国上市公司教学副院长李亚军副教授表示,本次活动是学院“实践育人”计划的重要探索。比赛指导工作室尹艳副教授表示:未来,工作室将持续开展“文物+思政”“红色基地+课堂”等研学活动,推动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将“大思政课”融入历史现场、文化现场,让思政教育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

扫一扫
西席之地
Baidu
sogou